「「充分就業」曾被各國政府奉為圭臬,為了達成此一目標,遭逢不景氣時,施行工作分攤制(job-sharing),鼓勵勞工先求有再求好,成為避免失業率攀升的好辦法,[u]殊不知此舉可能讓勞工落入「工作貧窮」而不自覺。因為缺乏保障,而使受僱者處於低薪、沒有福利及升遷之工作環境。[/u]」
[hr]
特稿/拒絕窮忙/智庫論壇/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召集人詹火生、台大博士候選人林昭禎
[中央日報 2011-05-13]
http://www.cdnews.biz/cdnews_site/docDetail.jsp?coluid=110&docid=101529763
工作是一種美德,且佔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,努力在職場付出,不僅是求溫飽,也是榮耀上帝的途徑,社會學家韋伯認為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崛起的要素。曾幾何時有工作也不見得能免於貧窮,君不見五月一日躺在帝寶前訴求「反貧困」的人們。大家都是受僱者,卻同時有過活艱辛之感,可知「工作貧窮」絕不是因為懶,而是勞動權益保障尚未完全落實與所得分配不均所造成。
然而諷刺的是勞動節議題,媒體關注的焦點全集中在「求職造假」風波,討論的面向從真相如何、媒體的專業度、官場馬屁文化等皆有,唯獨不見解決「工作貧窮」的策略性思考。
「充分就業」曾被各國政府奉為圭臬,為了達成此一目標,遭逢不景氣時,施行工作分攤制(job-sharing),鼓勵勞工先求有再求好,成為避免失業率攀升的好辦法,殊不知此舉可能讓勞工落入「工作貧窮」而不自覺。因為缺乏保障,而使受僱者處於低薪、沒有福利及升遷之工作環境。
此時如何協助從事部分工時、定期契約、派遣或電傳勞動的非典型就業勞工,儘速獲得正職人員的身份與溫飽的生活,正是國家無可迴避之責任。近日一份勞工意見調查就呈現,當前我國勞工最關心「政府如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」,希望勞政主管機關優先推動的政策,以「反工作貧窮」之比例最高。
2008年正當金融海嘯席捲之際,政府提出「三挺」主張,希望藉由銀行挺企業,企業挺勞工的方式,達到減少失業之目的,同時積極推動六大新興產業,以提供新的就業機會。對此社會大眾雖表支持,卻也提出「包容性成長」的觀點,期待融合就業與生活品質,創造新工作。
根據吾人進行的研究顯示,國人認為普及式的托老、托育照顧服務是政府應及早實行的福利措施,此舉不僅可以減少職業婦女家庭、事業兩頭燒的壓力,也能協助負擔主要家務的女性安心出外工作,讓中高齡勞工多一個轉型方向,同時發展照顧產業與家庭勞務市場。
再者,解決「工作貧窮」問題,除了由國家提供基本的保障外,調整工作技能也是幫助勞工跳脫「窮忙」生活的利器,因此如何鼓勵大眾終身學習,就成為了政府的新使命。吾人認為若能將「個人進修、參與職訓之費用列入所得稅扣減項目」,可以產生新的教育訓練需求,配合對職訓機構的限制鬆綁,使其能針對個人、產業特性設計「客製化」的課程,經由創造需求的方式,提供職訓產業化的環境。有研究指出此舉雖會讓政府減少數十億的稅收,卻可形成十萬個新工作。
衡量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,科技固然是重要的指標,如果能將提升福祉與解決失業、貧窮等問題畢其功於一役,應該更符合經濟效益,且達到「包容性成長」之目的。期待透過國家在制度上的安排,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,公私協力共創就業、保障勞工權益,讓我們的社會不再有「窮忙族」,人人都有像樣的工作。